1886年1月29日,从卡尔·本茨获得世界上第一辆汽车的专利权至今,汽车市场的发展已经走过了134年的时间。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璀璨的成就之一,汽车早已进入了千家万户,成为了普及率极高的大宗商品。
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五线郊区,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汽车和汽车厂商。如今,造出一台能跑起来的汽车并不难,但难的是如何为汽车赋予价值,使其不仅仅是代步工具,更成为融入不同人群生活中的一部分。
而对于中国市场来说,这一矛盾正随着发展而加剧。
不骄不躁,上汽大众AllIN品牌向上
由于品牌过多,价格战成为了市场收缩时最先涌现的手段。无底线的降价战争带来的不仅是品牌价值的损害,更会最终伤害到消费者的所得,使汽车市场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循环。
进入2020年以来,市场异动带来的价格波动更加普遍。不少车企为了弥补销量目标,带来现金流,推出各种明为降价,实则减配的产品。因此,纵观上半年中国汽车的销量结构,不难看出低价入门产品涨势明显。
当然,这一现象也存在例外。今年上半年,上汽大众的销量结构占比产生了明显变化。上半年,大众品牌A+级以上车型累计零售372,187辆,在总销量中的占比提升至63.3%,去年同期为57.8%。
销量结构逆势上行,再次验证了上汽大众的“特立独行”。事实上,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上汽大众都是为数不多始终坚持战略方向,并靠这份坚持取得成绩的车企之一。
2008年,国内汽车销量为938.05万辆,同比增长6.70%,与上年同期相比,销量增幅回落15.14%。就在这个千禧年来涨幅最低的“小寒冬”中,上汽大众推出了一款变革性产品——朗逸。
朗逸的出现,打破了合资车企“照葫芦画瓢”的刻板模式,将真正符合中国消费者需要的设计带入了中国市场,从而开创了合资车企“融合时代”的全新DNA。
凭借着朗逸的横空出世,上汽大众至今依然稳坐轿车单一产品销量冠军宝座。而品牌创新、品牌向上为第一位的发展战略也被延续至今,不为外界风吹雨打所动。
好产品无捷径,上汽大众的考验与耐性
品牌向上与研发层面的投入息息相关,也有着相似的特性。前期所投入的大量资本往往需要3-5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够见效。对于很多目光不够长远的车企来说,在研发费用上能省则省,甚至“借鉴”当省钱的思路层出不穷。
然而,这样的行为与无底线价格战一样,无疑于抱薪救火,最终烧掉的是品牌的价值,也是车企的前途。而对于上汽大众来说,对研发投入的执着或许是坚持最久的事情。
2019年,大众集团研发支出比率(研发成本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为6.7%,即143.06亿欧元,无论是占比还是投入都位居车企前茅。在未来5年,上汽集团和大众集团计划共同投资1400亿,重点布局新能源和智能网联领域。
作为中国最早建立现代化生产线的合资车企,上汽大众在研发设施的投入上位居国内前列。在上海安亭,上汽大众投资建设了中国第一个轿车专用试车场。总长近30公里,近70种典型特征路面,年试验里程数达1600万公里。
而就在2019年,上汽大众又在新疆吐鲁番建成了一个相当于3270个足球场大小的巨型试车场,这一试车场也成为了国内温度最高的试车场地。
除了试车场地外,在2012、2013年,上汽大众先后斥巨资建成了全国领先的质保实验室、碰撞实验中心,以更加全面地对产品进行测试。其所投入的领域不止创造有价值的新品,更需保障质量、保证产品的良性口碑循环。或许,这就是上汽大众能够无惧车市风云巨变的底气所在,也是造车一行中不可忽视的“优等生”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