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别以为有钱就能为所欲为。”“抱歉,有钱是真的能为所欲为。”这是一部港剧里的经典台词,它很快也成为网络流行语。当然,这句话有时更多是一种调侃,但也折射出一些现实。新春伊始,一则新闻引爆了整个汽车圈:吉利集团收购戴姆勒9.69%股份,成为最大股东。这让人不禁感慨,有资本就是任性。回顾过往,中国车企在海外的“扩张”或者“联姻”远远不止这一例,最后的结果也是有好有坏。今天我们就来盘点近年中国车企在海外进行的那些轰动一时的收购/并购案例,包括上汽与双龙、上汽/南汽与罗孚(MG)以及吉利与沃尔沃。
曾几何时,上汽集团入主韩国双龙汽车在国内掀起相当大的轰动,它甚至被认为是中国汽车工业走出国门迈向世界的标志性事件。然而,在仅仅4年时间后,它却成为了众人热议的“反面教材”。可见收购容易整合难,中国车企的海外扩张并非一路坦途。
当时的上汽集团希望能够获得核心技术,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并且借助双龙走向国际化。上汽与双龙属于同行业里的横向并购,它们可以通过协调作用完善产品类型。实际上,对双龙来说,它们的处境更为尴尬。自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后,双龙陷入财政危机,公司不得不大量出售资产以维持经营。
1999年,大宇集团宣布解散,双龙汽车从集团分离成为独立的上市公司。此后双龙汽车不断出售其股权,并邀请海外企业前来投标,包括通用、雷诺、雪铁龙、印度塔塔集团和中国上汽集团在内的多家车企纷纷将目光盯在了双龙汽车身上。
双方经过商谈,最终上汽决定以每股1万韩元(约合8.84美元)的成交价收购双龙汽车48.92%的股份,总成交价约5亿美元。2004年10月28日,上汽与双龙汽车公司债权团在汉城正式签署股权买卖协议。当天,韩国双龙汽车公司平泽工厂厂区便升起了中韩两国国旗。
所谓恋爱是一回事,一起生活又是一回事。到真正在一起后,上汽才发现彼此并不是那么合适。上汽以为可以在双龙的技术平台上,以一个更高的起点开始自主研发。因此,在上汽的全球化战略中,双龙被定位为技术平台。可双龙却比较排斥上汽对它的定位,但却迫于债务不得不被收购,这使得双龙员工和工会在心里上没有接纳上汽,这为双方随后的矛盾激化埋下了伏笔。
对双方来说,它们面临的困难似乎都远超自己的预期,尤其在整合方面。整合不仅只是企业战略的整合,还包括人力资源、技术以及文化的整合。实际上,上汽也明白文化整合的重要性,曾在2005年初聘请了一家跨国管理咨询公司,并且多次邀请工会代表赴上海对上汽进行参观和交流,可这远远不够。
上汽希望以双龙品牌号召力,再依托上汽集团强大的本土化背景实力,在上汽相对丰富的销售经验与网络优势配合之下,能够为双龙的产品带来竞争力。可事与愿违,对消费者来说,双龙的车型似乎显得有点过于个性、小众。更重要的是,它的价格门槛实在有点高了。
韩国双龙汽车工会认为双龙汽车的倒闭是作为国家基础产业的汽车技术泄露问题,并指责大股东上汽集团没有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总而言之,上汽基本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如何及时止损成为最需解决的问题。
上汽这次“扩张”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首先上汽自身缺乏经验,同时缺乏国际化管理人才,并且对双龙的企业文化不了解。另外,跨国合作复杂的劳资恐怕也是上汽没有料到的,在双方合作期间,双龙方面就曾出现罢工的情况。最为重要的是,双方的目标不同,而韩国方面始终警惕技术流失。
关于MGR集团(MG ROVER GROUP)与南汽、上汽三者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收购过程中的精彩博弈,我们曾在相关品牌历史文章中就有非常详细的介绍。今天再次跟大家重温,相信能让朋友们对上汽名爵(MG)和荣威两个品牌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在南汽的牵线搭桥下,上汽进入凤凰财团的视线中。可能是机缘巧合,为了实现集团的战略目标,当时上汽正好在全球内寻找合作伙伴,希望能够获得成熟的技术平台,双方一拍即合。2004年6月,上汽集团与MGR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协议规定双方将在汽车项目上展开一系列合作,并最终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上汽掌握罗孚品牌中重要的全部发动机技术,南汽则以5300万英镑竞购得MG品牌以及生产汽车需要的设备。通过实施MG品牌项目,南汽希望可以盘活现有存量资产,走出一条成本低、见效快的发展路子,同时也可充分利用MG的品牌效应和销售网络,使南汽尽快走向国际市场。
至此,从世纪初就开始持续纠纷的荣威MG品牌风波,最终以上汽整体并购南汽而告终。完成并购后的“大上汽”拥有MG名爵、荣威两个具有英伦血统的乘用车品牌,并且具有完全知识产权与生产能力,接下来他们要做的就是下大力气发展这两个品牌。
现在的荣威和MG开始渐入佳境,不仅打造出诸如荣威RX5这类网红级别的爆款车型,更重要的是两个品牌的定位更清晰,产品在同级别里颇具亮点,吸引了不同的消费人群。如今提到上汽,人们不只想到它的合资品牌,还会想到荣威和MG(名爵)。
我们不妨来看看最近一年荣威和MG(名爵)的表现,据统计,上汽自主乘用车2017年累计销量超过52万辆,同比增长达到62%。现在两个品牌除了有明星产品,更重要的是,它形成了多点开花的局面。可以说,上汽正在迎来最好的时期。
未来与展望:
荣威与MG在中国汽车行业里属于相对特殊的两个品牌,它们扎根中国,身上却有着英伦血统,这让大家提到这两个品牌时,能聊更多的故事。经过多年的迷茫后,荣威与MG如今总算找到自己的方向,互联网汽车的概念深入人心。相对而言,荣威更侧重传统的家用轿车,而MG的定位则更年轻运动。在发展方面,根据厂商的规划,荣威未来的市场主要在国内,MG是一个相对国际化的品牌。目前,除了在故乡英国,它在泰国同样建立了工厂,并且取得全年销量过万辆的成绩。吉利与沃尔沃的联姻轰动一时,转眼已经快8年时间了。如今当人们谈及中国车企海外并购案例时,仍然绕不开吉利与沃尔沃,穷小子与公主的故事总是让人回味无穷。今日,让我们来共同回顾这一必定会被载入史册的车企收购案例吧。
2009年10月28日,福特宣布吉利集团成为沃尔沃的优先竞标方。吉利官网发表声明称,福特已选中吉利集团是沃尔沃的优先竞标方。与此同时,沃尔沃工会要求吉利公布其收购沃尔沃的资金来源。他们希望得知中国政府对这个项目的态度,如果中国政府支持这个收购案的话,沃尔沃方面会比较放心。
尽管当时吉利尚未对外公布收购沃尔沃的相关信息,但未来沃尔沃部分车型的国产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李书福表示:“吉利将致力于与所有利益攸关方一道,完成一项最符合各方利益的交易。”很快,吉利的收购清单也得到曝光,包括沃尔沃最核心的资产,以及相关的营销网络、零配套供应体系关系等。
董事长李书福表示:“对吉利来说,这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天,我们对能够成功收购沃尔沃感到非常自豪。这一瑞典世界级知名豪华汽车品牌将坚守其安全、质量、环保和现代北欧设计这些核心价值,继续巩固和加强沃尔沃在欧美市场的传统地位,积极开拓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市场。”
当然,上述的讲话有点过于官方,坦白点说,吉利希望对沃尔沃的收购完成对豪华车市场的进军。李书福就曾放豪言:“奥迪、宝马这样的高端车今年在中国销量都超过或者接近10万辆,沃尔沃有什么不可能?”在外界看来,吉利与沃尔沃给人“蛇吞象”的感觉,能不能“消化”是一个问题,可吉利很快用行动打消人们的顾虑。
李书福带领的吉利团队信守了诺言,这次国内最大规模的收购汽车外企行为几乎并未对沃尔沃汽车的任何方面造成负面影响,反而让沃尔沃的销量有了起色。据统计,吉利收购沃尔沃前两年,在世界十大市场中产销量均有所增加,平均增幅在30%以上。对吉利而言,它要的只是沃尔沃的技术、管理经验以及未来的国产车型。
沃尔沃S60L是沃尔沃归于吉利旗下后的首款国产车型,这款车可以看做是沃尔沃随后国产车型的缩影:价格更有竞争力,产品本身迎合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沃尔沃S60L上市后主要竞争对手是奥迪A4L、奔驰C级、宝马3系等,尽管牌面上依然胜算不大,但至少和之前相比,它的吸引力大大增强。
如今,吉利与沃尔沃已经度过“七年之痒”,虽然沃尔沃没有预想中迎来爆发期,但至少稳住了市场局面,已经从前几年的亏损到实现了盈利,这或许就算是一种胜利。而中国现在已是沃尔沃汽车最大的单一市场,2017年销量增长25.8%。从不久前发布的数据来看,沃尔沃迎来捷报,其中中国市场2018年1月销量超1.1万辆,实现连续5个月销量破万。
数据显示,沃尔沃在2016、2017两年的市场占有率逐步提升,用事实证明了其转型复兴战略计划是正确的。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市场对沃尔沃来说至关重要。与其他豪华品牌相比,它拥有真正的“天时地利人和”,这就是它最大的优势。
未来与展望:
沃尔沃目前的国产车型只有三个系列(新能源包含在内),包括沃尔沃S60L、沃尔沃XC60以及沃尔沃S90,覆盖了中型车、中型SUV以及中大型车三个级别。在未来,进一步增加国产车型仍然是重中之重,尤其在火热的紧凑型车以及紧凑型SUV等。另外,新能源车是大势所趋,国产沃尔沃也应该在这方面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