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汽车金融被视为汽车销售的辅助手段而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但当汽车市场的竞争已经升级到你死我活的情境下之后,每一个手段都能成为肉搏过程中赢得战斗的筹码。在4P的营销框架下,产品是营销的核心。这也是目前中国汽车市场的营销现状。然而,目前的形势迫使汽车企业不得不重新思考顾客的需求,转向4C的营销框架,即消费者(Custo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沟通(Communication)。
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和能够接受的产品价格与支付方式分别是什么?其中每个因素都足以影响市场格局。
汽车市场的变革驱动力
根据消费经济学理论和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开始上升,到达3000美元时私人购车将出现爆发式增长,达到8000美元时,消费者主要关注的是房子、教育和医疗,对汽车的炫耀性需求逐渐退潮,品质和生活方式的认同感逐渐加强。
如今,中国的消费者已经跨过这个门槛,分别在2003年超过人均GDP1000美元和2008年超过3000美元。2009年,中国汽车市场以1379.1万辆和1364.5万辆的产销量跃居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其同比增速分别为48.3%和46.15%创下历年新高。2016年,中国人均GDP为8866美元,远超8000美元大关。同时,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一步催化下,中产阶级迅速崛起,致使整个消费类型发生质变。
2017年上半年,按照实际零售销量统计,整个乘用车市场的同比增速仅为3.5%。然而,上半年豪华车市场的同比增速高达25%,比非豪华品牌的增速多出21.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非豪华品牌的B级车的同比增速为5.8%,但相对价格较低的A级车却下降了7.3%。高达46%的换购人群和奉行新消费理念的新生代正在推动“大型化、豪华化”的消费升级。
这种分化趋势已经渗透到了每个细分市场。豪华车市场迎来前所未有的集体大涨形势,一方面是中产阶层人群体量的增大,一方面是消费人群消费观念多元化的驱动。相较以前,豪华车消费人群主要为大老板、高官和土豪,市场被奔驰、奥迪、宝马长期把持。如今,以互联网新晋人士为代表的新一代豪华车消费人群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消费观念。
与豪华车市场不同,合资品牌数量众多,市场份额较为分散,但马太效应已经初现,拉开新一轮的分化周期。德系的坚挺、日系的崛起、韩系的没落,其实并非仅仅是产品力分化导致,还有品牌、产品与目标群体的错配。以自主品牌为例,吉利、长城、长安的高歌猛进与其适销的产品与相应的渠道布局不无关系。、
尤其是上汽通用五菱旗下的五菱和宝骏两个品牌,在广阔的四到五线城市赚的盆满钵满,但品牌溢价与产品力都与合资品牌相差了几个段位。尽管自主品牌已经占据销量的半壁江山,但15-20万元价格区间依然是横亘在自主与合资品牌之间的鸿沟,这也是消费升级的门槛。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新闻排行网站简介-广告服务-诚聘英才-联系我们-法律声明-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