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奥迪的人都知道,他们的总部设在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的英戈尔施塔特,不过某些重要车型的揭秘、讲解德国人喜欢在柏林举行。在这个有着浓重历史背景的舞台上,他们这次推出了新的主角——e-tron,有趣的是,它并不仅是某台量产新车,更是向来保守的德国人少见的脑洞。具体而言,这是未来众多奥迪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 欲盖弥彰的伪装车与新计划
尽管内燃机仍有潜力可挖,但在政策、法规的步步紧逼下,纯电动正在变成未来私人交通工具的主要动力形式。当传统机械结构已显露出将被淘汰迹象的今天,德国人也在快速转型。全新的驱动形式并不意味着完全丢弃过往,相反,接近百年的积淀无疑将成为下个世代制胜的法宝。那么,首先就让我们从即将落地的产品看起。
对纯电动车而言,续航里程、充电时间是目前为止最影响其推广、普及的因素,这也是困扰车企工程师久矣的哥德巴赫猜想。在尽可能长与尽量短的博弈中,技术发展速度似乎远远赶不上政策法规紧逼的脚步。那么,问题就无解了吗?喜欢琢么问题的德国人并没有一条路走到黑,在突破技术极限的同时,他们决定好好研究问题本身。● 向“一招鲜吃遍天”说再见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因地制宜”,这句话放在纯电动车技术的开发上同样适用。根据使用场景的不同,提供满足车主痛点的技术或方案无疑是均衡成本与使用效果的良策。
奥迪工程师通过对纯电动车主使用环境以及各自需求进行了缜密分析,从而得出了上面的结论。当然,从图上的前后顺序、百分比分布您或许已经发现了这是他们根据欧、美市场消费者用车环境进行的统计。在我国的使用环境中,目的地充电的使用几率、占比可能更高,但这并不妨碍技术研发路线。此外,随着我国高速路网的建设,未来我们长途出行的占比也将接近,甚至超过欧洲。
- 场景一家用充电
无论是欧洲,还是中国,大部分纯电动车主都拥有私人充电桩,下班回家亦或是抵达工作地点后,下车随手将充电枪插到车上,一晚或数小时过后车辆已处于“整装待发”状态,这种情况是目前,也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最普遍的情况。
占比接近85%的情况中,使用者对车辆充电时间的要求并不高。针对这种情况,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慢充足矣满足需求,当然,奥迪的工程师也不会忘了更挑剔的消费者提出的需求,因此未来您可以根据自己需求,选装功率更大的充电桩。使用400V电压充电系统,从0充至85%需要7小时。
- 场景二公共充电
尽管驱动能源从化学能变成了电能,但纯电动车作为交通工具的属性并未发生改变,所以它既要满足我们短途代步需求,又得载着我们完成数百公里的奔袭。在长途旅行中,需要车辆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能量补充,这就对充电时间提出了挑战。换言之,动力电池组续航以及快充时间是研发的重点。
根据目前奥迪公布的资料看,e-tron的动力电池组也采用了模块化开发理念,考虑到重心、安全性、占据空间等因素,大部分电池组被放置在底盘中部,其余小部分放在后排座椅下方。
在最新的WLTP测试循环里程中,这组95kWh的锂离子电池组可以帮助e-tron达到400km的续航里程,在150kW的公共充电站中,它可以在半小时内完成0-80%电量的补充工作。不过,目前具体的电池供应商官方还未公布。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考虑到空调系统,尤其是暖风空调对纯电动车续航里程的影响,因此奥迪的工程师在e-tron上采用了热泵系统。与传统的采用PTC,也就是耗电给热敏元件加热得到暖风不同,热泵系统是通过压缩机将管路里的冷媒送进暖风专用冷凝器进行压缩,随后冷媒从气态变为液态,最后利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作为暖风来源。相比传统PTC加热法,这种方法更为节能。
另外,在冷却系统设计上,e-tron虽然采用了液冷形式,但循环管路设计与特斯拉不同,并没有布置在动力电池组中。德国人选择将其布置在电池组下方,在电池组以及循环管路间还放置有铝制材料,帮助电池组更好完成热交换。这种布置形式的优点是可以避免车辆受到侧面撞击时,冷却管路破损从而对电池组造成影响,同时电池模块可以布置的更紧凑,减少占用空间。- 不仅是效率,还有安全
前面在聊电池组的部分,我们提到为了保证安全,德国工程师并没有将冷却系统布置在动力电池组中。不过,面对剧烈的撞击,这样还不够。为了引导撞击力,奥迪开发团队在动力电池组中也布置了横纵交错的碰撞能量引导结构。
● 与其单打独斗,不如“捆绑销售”
对纯电动车而言,充电网络的建设速度全球都是难题,大家总说罗马并非一日建成的,今天常常拿来与充电站对比的加油站建设也是经过半个多世纪后才达到了今天的状态,当然,仅仅是寻求消费者理解还不够,如何提升使用感受才是关键。
另外有趣的一点是,由于欧洲国家众多,因此充电站建设标准不一,为了减少因为充电接口布置问题,导致有桩无法充电的尴尬,因此e-tron在车身两侧都布置有交流慢充接口。
全文总结:
如果说几年前讨论纯电动时代如何到来还有其意义,那么今天,车企首脑们口中的争论焦点就应该是如何在纯电动时代布局,赢得这场战争。在技术革新速度远未解决全部用车场景的使用需求时,根据不同环境下消费者的痛点进行技术开发无疑是均衡成本与效果的制胜公式。效果如何,只能通过时间加以验证。(文/图 汽车之家 唐朝 部分图片来自奥迪官方摄影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