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威马首台试装车下线,这意味着威马自建工厂在历时16个月之后终于全线贯通。作为“自建工厂派”的代表人物,威马成为造车新势力中首个实现自主智能化整车工厂投产的车企。在互联网造车兴起和繁盛中,威马保持了自己独有的节奏。
该花的花 该留则留
位于浙江温州瓯江口的威马新能源汽车智能产业园,自2016年11月23日开工奠基到2018年3月28日生产线全面贯通总计历时16个月。据介绍,该工厂年产能10万辆,全部达产后将拥有年生产20万台新能源智能汽车的生产能力。工厂占地面积972亩,一期工程投入67亿元,除了传统车企的四大工艺(冲压、焊装、涂装、总装)之外,还配套了电池包车间和塑料件车间,以及动力装备设施。威马汽车战略规划副总裁、联合创始人陆斌坦言,前期融资都投入到了重资产领域。眼前的工厂即是真金白银的产物。
工厂的建设显然是竭尽所能,但在生产线的设置上则是“有所保留”的。新工厂具备全铝车身制造的实力和预留区域。北京车展EX5将正式上市,之后下半年将启动批量交付。C2M长久以来因为生产周期长而在推广中困难重重。威马汽车温州智能产业园建设总指挥李国正介绍:“威马EX5上市后会有多达上百种配置选择。我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智能制造体系,保障生产的有序进行。”。C2M模式的效率成为威马工厂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新工厂数字化投入占总投入的10%,由西门子、杜尔、发那科、库卡等合作供应商处,引入了机器人技术、智能化控制系统以及数据化管理系统,车身生产主线自动化率100%,白车身尺寸和质量控制上遵循“两毫米工程”标准(车身制造综合误差指数CII以2mm为坐标)。
产业链上游的伏笔
就在威马宣布首台试装车下线之际,同为造车新势力的车和家也进行了战略转折——小车(SEV)项目终止。从李想传达的消息来看,放弃小型车是基于对盈利能力、产业趋势以及政策层面的深思熟虑。车和家及时止损展示了一种新生力量的果决和明智。相比之下,威马一副“老成持重”的做派。最明显的体现在对产业前景的预期。威马汽车创始人、董事长沈晖认为,今后的两到三年之内,造车新势力需要跨过一条年销十万辆的生死线。威马团队对当前的局势有着清醒的判断。
沈晖直言:“传统车企都是聪明人,互联网造车能想到的他们想得更仔细,但在执行方面互联网造车没有包袱,因此争取到了一个窗口期,但窗口期是有限的,两三年之内(传统车企)就会追赶上来。”
而眼下,电池是电动车制造领域的重大课题。但威马汽车的高管都对此持乐观态度。沈晖认为,目前电池制造领域产能过剩的现象客观存在,成本势必下降而且质量会上升。陆斌也认同这一说法,目前电池领域也在研究材料的转换,通过比例的调节和新材料的应用电池的价格会持续下行。
不过这种底气绝不仅仅来自于对长远未来的预判。实际上,沈晖凭借在传统车企十余年的经验认定,未来电池领域的核心战役并非电芯制造,而是原材料的问题。在威马汽车的产业投资者当中包括五矿集团。该集团在全球最大的钴产区刚果(金)控股着一座钴矿山。提及威马在产业链上游埋下的伏笔,沈晖认为威马布局丝毫不逊于很多规模很大的汽车公司。
在谈到威马的进展时,陆斌不无骄傲地说:“到目前为止,我们整个进度和我们三年前所写的PPT,每一个节点的进度大概也就是正负十天左右。”
在后续的产品规划上,威马将执行2016年推出的“128战略”:基于德国技术,调动全球资源,围绕1个核心架构,延伸出“STD”“PL”2个整车平台,至少8款高品质主流智能汽车。第二个平台将依托威马在湖北黄冈建立的另一个基地--湖北星晖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园暨自动驾驶示范区。除了常规的车型上的储备,威马在渠道和服务方面的筹备工作也已经在推进当中。即将到来的北京车展上,威马旗下的首款车型EX5将正式接受市场的考验。